当前位置 : 首页 / 纪检监察 / 纪检动态
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刊发马立新署名文章《青岛 廉映碧波向海生》

[封面图片][纪检动态]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刊发马立新署名文章《青岛 廉映碧波向海生》.jpg

2023年第1期《中国纪检监察》杂志刊发青岛市委常委、市纪委书记、市监委主任马立新署名文章《青岛 廉映碧波向海生》。全文如下。

 

青岛 廉映碧波向海生

 

青岛,地处黄海之滨,山、海、城浑然一体。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使深受齐鲁传统文化影响的青岛,在开埠通商后与多种外来文化碰撞融合,尤其是因这里而发起的五四运动留下永久的精神财富,最终形成了更具包容性、延展性、深邃性的文化底蕴。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下,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在这座依海而生、向海而兴的城市留下了崇德尚廉的风尚、感人至深的清风故事,铸就了“清廉之岛”的品格和风骨。

家风浸润的文化沃土  

青岛古为莱夷之地,地处孔孟之乡,千百年在齐鲁文化的孕育下诞生了许多宽厚仁爱、清正廉洁的古风世家,传唱着张梦鲤、王懿等一批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。在如今的青岛,即墨蓝氏家族忠诚爱国、刚正不阿的家风,平度官氏“耕读忠孝”的家训等世德门风,历经岁月积淀依旧光彩炫目,为后人所恪守传承。  

沿着岁月年轮探寻绵延廉脉,山海恰在即墨相连。即墨,古为通都大邑、齐之下都,隋朝将县衙迁至现址,六七千年前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。古城东西门里大街14座牌坊横贯全城、错落有致。每次驻足流连,仿佛是在这些“石头的史书”中找寻历史印记。  

父子御史坊矗立在古城西门里大街,默默传诵着蓝氏父子的廉吏清风。蓝章为官清廉、刚直不阿。明正德年间巡抚陕西,时有司礼太监萧敬要求赶制一百五十座精工毡帐,需耗费黄金四万两。蓝章毅然上书请求停办,减轻百姓负担。蓝章离任时,三秦父老为其立“去思碑”,建生祠,嘉靖帝亲书“慎厥身修”赐予蓝章。蓝田为蓝章长子,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。曾七次上疏,历数恶吏罪状,因而声震一时。嘉靖四年,蓝田巡按陕西,延续其父旧政,深受三秦父老爱戴。蓝章、蓝田父子重视对子女伦理道德的培养,要求后人忠君爱国、仁义孝顺、和睦宗族、兄友弟恭、尊师重道、扶危济困,形成了“诗书继世,忠孝持家”的家训。得益于良好家风的熏陶,蓝氏后辈人才济济,家族入仕上百人,都始终恪守“刚正不阿、为官清廉”的家风,无一人贪腐。  

同处明代的张梦鲤也留有良好家风家训。张梦鲤,青岛莱西双山村人,清正廉洁、刚正不阿、恤民奉公,仕宦三十年,始终恪守“清、慎、勤、智、仁、勇”六字箴言,被百姓称为“张青天”。他严以治官,宽以待民。要求凡入库粮食都当堂过秤,上缴赋税都由官方出具收据,让徇私舞弊者无空可钻。严令官员不准向上级敬献财物,对因私事拜访的一律不见,遇有奉送金银的严厉斥责并将东西充公。但对关乎百姓生计的事却毫不推脱,遭水旱灾害便下令开仓济民、蠲免钱粮,减轻百姓流离之苦。张梦鲤一生践行的六字箴言,至今仍被张氏子孙笃行恪守。如今,莱西市在夏格庄镇张梦鲤故居旧址,打造了双山政德教育基地,利用多维教学模式为六字家训赋予新内涵,形成“清慎勤政,智勇仁德”政德品牌,引导党员干部涵养为政之德,践行初心使命。  

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,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。这些传承不息的家风家训资源,正为青岛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提供着丰厚的精神资源,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清白做人、勤俭齐家、干净做事、廉洁从政,管好自己和家人。

向阳而生的信仰高地  

五四广场是青岛著名的地标。广场上,高达30米、直径27米的雕塑——五月的风,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,喻示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,诉说这座城市对五四精神的传承。  

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,导火索正是列强将青岛无条件转让给日本。一战结束后,在法国巴黎召开的“和平会议”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,意图把曾被德国侵占的胶州领土、铁路矿山、海底电线等一概转交日本。消息传出后,国内群情激愤、舆论大哗。1919年5月4日,北京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,高呼“外争国权、内惩国贼”“誓死力争、还我青岛”等口号,要求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,废除“二十一条”,争回青岛和胶济铁路主权,惩办亲日派卖国贼,五四运动的序幕正式揭开。此后,全国各大城市罢课、罢工、罢市,声援北京学生。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中,虽然侵占青岛的日本当局提前封锁消息并部署大量军警,但当青岛人知道巴黎和会以及五四运动的消息后,明德学堂的学生们在校长王守清的带领下,不惧侵略者恫吓,勇敢地走上街头,在五四运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 

海岸路18号是原四方机厂职员宿舍,红色清水墙砖拼成的外墙、厚重蘑菇石的墙基,无不在轻声讲述着我们党在青岛的革命往事。1922年12月,青岛主权回归时,发达的工商业已培养了4万余名产业工人,为开展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。1923年4月,时任津浦铁路总工会委员长、后来担任中央监察委员会首任主席的王荷波受党组织委派,来到这里,对四方机厂名为“圣诞会”的技工组织进行改造。在王荷波的努力下,这个原本带有迷信色彩的旧式民间技工组织办起了工人俱乐部、工人图书室、工人夜校,并在多处成立分会,呈现出工人工会的雏形。1923年,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受党组织委派到青岛宣传马克思主义,并创建青岛第一个共产党组织——中共青岛组。此后,邓恩铭也来到四方机厂,身着工人的短褂短裤,在与工友们同劳动同生活中答疑解惑、唤醒觉悟,推动“圣诞会”成为党领导下第一个具有工会性质的团体。自此,在青岛这片革命热土上,点点红色火种,就像朝阳冲破黑夜,照亮苍茫大地,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工运浪潮。  

理想与初心总能在绝境中闪闪发光,指引冲破血雨腥风的道路。在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,一张张图片和历史照片,真实再现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时期青岛党组织带领人民英勇斗争的艰苦历程。1937年11月,青岛党组织在崂山建立了第一支抗日武装——崂山抗日游击队,随后平掖抗日救国会、即墨抗日独立中队等多支武装力量相继建立;山东大学“民先”组织带头掀起抗日救亡高潮,渭田、花园头爱国军民血战日军,大泽山根据地石雷“轰隆声”震天响;抗日战争胜利后,富有抗争精神的青岛人民,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反甄审运动,开展护厂、护校、反南迁斗争……硝烟弥漫的年代里,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,追逐着信仰之光,英勇无畏、视死如归,用青春热血照亮了这座城市黎明前的天空。  

回望峥嵘岁月,在战火的洗礼中革命精神早已成为青岛的“红色”基底,革命先辈的风范业已浸入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,嵌入每个人的心底,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

科技创新的新兴湾港  

2008年,奥帆赛、残奥帆赛的空前盛况和巨大成功为世人共睹,也让人们对这座红瓦绿树的海滨城市有了更深的印象。  

细数青岛的发展脉络,从小渔村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,深耕海洋科研让这座城市谱写了一曲向海图强的蓝色乐章。如今,青岛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海洋科研机构、院所,二分之一的涉海科研人才,已成为我国海洋科研事业发展的排头兵。如此巨大的优势,与童第周等先辈的努力密不可分。  鱼山路36号院内,一座安静的两层小楼见证着童第周为青岛海洋事业发展付出的心血。1934年,童第周从欧洲回国,到青岛任教。抗战胜利后,重新回到山大的童第周与曾呈奎一起创办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。新中国成立后,经童第周、曾呈奎建议,1950年8月,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正式成立,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专业海洋研究机构。  作为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奠基人,童第周还给青岛留下了“勤奋进取、开拓创新、廉洁奉公”的精神财富。他对生活要求极其简单,平时吃饭只要一荤一素,穿衣只要保暖不求样式。童第周的夫人叶毓芬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大学助教,后来成为副教授,在他的研究单位工作。童第周从不搞特殊化,直到他去世时,叶毓芬仍是副教授。国家配备的汽车,他从不让家人借用,即便上班顺路,也不让搭乘。有一次,家里黑白电视机要维修,儿子想要用他的车,被严厉批评。  科研道路上,艰苦奋斗、唯实求真、博学创新,几十载栉风沐雨,童第周、曾呈奎、毛汉礼、刘瑞玉、张福绥等一代代海洋科研创新者,筚路蓝缕追求梦想,清风正气凝聚人心,使青岛成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。1959年1月1日,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;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后,在青岛组建了综合性的第一海洋研究所;2018年1月,联合中科院内其他12家研究机构共同在青岛建设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……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,青岛已成为一座海洋科研机构云集、海洋人才荟萃的创新之城、科研中心,筑牢了青岛逐梦深蓝的底气。  

时代在变迁,精神永流传。青岛,这座被时代机遇和国家战略青睐的城市,始终把家风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海洋文化融入血脉,孕育出淳朴正直的廉洁风范,以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、放眼全球的胸襟气度,锚定“走在前、开新局”,加快迈向“活力海洋之都、精彩宜人之城”,奋力跑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加速度。(作者:青岛市委常委、市纪委书记、市监委主任)

 

  【链接】清风正气护航海洋科研之梦

  青岛是一个向海而生、因海而兴的地方。我在这个城市工作、生活了40多年,深刻体会到,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昂扬向上的活力、风清气正的环境。正是在这里,我和我的团队研发了治疗心脑血管病、神经系统疾病、恶性肿瘤的一系列海洋新药,有幸获得了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,编著了我国首部大型海洋药物典籍《中华海洋本草》。

 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“蓝色药库”,海洋科研是推动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。我至今仍清晰记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青岛考察时的情景。当时,我就PSS等新药研发情况做了汇报,并介绍了从昆布(即海带)、海龙、海马、牡蛎、石决明等发现和制备海洋药物的方法。总书记听了很感兴趣,边走边看,看到《中华海洋本草》时,还拿起第一卷仔细翻阅。我向总书记报告,打造中国的“蓝色药库”是我们海药人的梦想,总书记赞许地点点头:“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!”现在,我虽然已经80多岁了,但想到总书记的殷切嘱咐仍然干劲十足。我常常对身边的科研人员和学生们说:“要尽早实现这个凝聚我们中国海洋大学几代海药人的美好愿望,我们唯有夜以继日、坚守岗位、淡泊名利、勤勉工作。”

  新时代,随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进,我真切感受到青岛这座“清廉之岛”越来越正气充盈。办事讲规矩守纪律、进步凭成果拼业绩,科研环境的风清气正,让我们可以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,心无旁骛地推进海洋科研。作为一名老党员、一名科技工作者,我和我的团队深感振奋。我们将潜心科研、诚信治学、忠于职守、甘于奉献,努力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添砖加瓦,为国家的医药事业发展贡献力量!(管华诗:中国工程院院士,中国海洋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)

 


该版权归青岛饮料集团有限公司所有   鲁ICP备17033821号-1   
技术支持:青岛新视点